壹、前言
印刷工業是一個綜合性工業,是一種生產服務性的產業,為製造業的一環,其上游作業與紙漿、塗料、工業專用機械、化學製品及電腦製品等產業息息相關。
印刷是一種以直接或間接方法,將圖像或文字原稿製成印版,在版上塗好印墨,經過加壓把印墨移轉於紙張或他種承印物上,並迅速大量複製的製程。印刷業,是接受顧客委託,將圖文原稿迅速大量複製的製造業。
貳、產業現況
一、產業特性
產能利用率高低,取決於消費市場的發展需求。
產品式樣多、產量少。
接受訂單生產的加工製造業。
與眾多工業相關聯,印刷產業的技術與產品應用遍及各行各業。
應用技術變革快。
二、印刷品用途分類
按印刷品的用途分類,印刷技術之應用可大致分為文化印刷、美術印刷、工業印刷、商業印刷四大類,分別說明如下:
文化印刷:其產品是以傳播知識為主要任務,包括書籍、報紙、雜誌期刊、畫報、文具‧‧‧等,層面最廣,種類最多,目前絕大部分採用平版印刷。
美術印刷:產品以複製美術品為主要任務,目的在精密表現創作原件的藝術價值,貴精而不在多,如鈔票、郵票及有價証券、名畫複製、版畫印刷、木版水印...等,一般以孔版、照相凹版、雕刻版印刷為多。
工業印刷:產品以增加產品的價值或功能為主要任務,包括電路板、紡織品、儀表板、建築材料、玻璃、陶瓷、玩具‧‧‧等,方法因產品而異,以用孔版印刷及橡皮版印刷者為多。
商業印刷:涵括包裝印刷,產品以宣傳流通、促進銷售為主要任務,包括海報、廣告招貼、標籤、型錄、包裝材料。以平版印刷為主,也有需以凹版或其他版式印刷者。
其中文化與美術印刷與一個國家的文化教育發展程度有關,工業與商業印刷則又與國家的工商活動榮枯產生密切的關聯。
三、佔製造業之比重(1997年)
1. 廠商家數
印刷業:2,613家
製造業:83,700家
比 例:3.1%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工業調查報告
2. 從業人員數
印刷業:59,752人
製造業:2,373,036人
比 例:2.5%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
3. 產值
印刷業:729億元
製造業:63,771億元
比 例:1.14%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報告
四、產業關聯(以商業印刷為例)
主要投入 產出 主要產出之用途
紙
紙漿(0.367)
塗料
油墨(0.027)
石油煉製品(煤油)(0.059)
工業專業機械
印刷機械(0.008)
精密器械
儀器、相機(0.060)
其他化學製品
水槽液、顯影劑(0.040)
電腦產品、周邊設備、組件
掃描器、電腦(0.011)
印刷業
‧印刷出版品
‧其他印刷及裝訂
‧非酒精飲料(0.037)
‧罐頭食品(0.032)
‧糖果及烘焙麵包(0.044)
‧醫療藥品(0.042)
‧清潔用品及化妝品(0.048)
‧廣播電視及電影服務(0.063)
‧廣告服務(0.349)
‧金融服務(0.027)
‧郵政服務(0.021)
‧證券及期貨服務(0.035)
‧運輸服務(0.026)
‧法律及會計服務(0.078)
‧顧問服務(0.058)
‧公共行政服務(0.023)
‧學術研究服務(0.038)
‧國際貿易(0.028)
‧其他工商服務(0.081)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1995)編製的產業投入產出表
(中華經濟研究院蔡坤宏民國87年3月統計分析)
參、環境趨勢
一、國內環境
中文電子印前圖文組合系統已趨成熟。
國內數位影像壓縮技術已有相當發展。
中文標準體字與簡體字之轉換技術廣泛運用。
國內電子媒體與通訊發展將帶動傳統印刷市場與電子印刷並存的複合型市場。
印刷技術勞工、外貿人才短缺及工時降低,薪資升高,廠商營運成本上升。
政府積極推動亞太營運中心並致力於資訊發展建設(NII),有助於印刷業的發展。
企業規模漸趨兩極化,管理趨於制度化。
二、國外環境
電子出版可即時透過網際網路(Internet)全球發行,促使跨國電子出版的發展。
連接數位照相機、光碟、攝影機、家用電視之彩色輸出設備發展迅速,並逐漸統一規格。
數位化印版資料可透過光纖、人造衛星傳輸,有助於印刷工業的國際化。
市場區隔更細,分眾傳播受重視,印刷品趨於少量多樣化。
鄰近印刷工業國家地區(新加坡、香港)、新興印刷工業國家(泰國、馬來西亞、韓國、印尼)原物料供給便利、人力充裕、成本低。
國際環保標準日趨嚴苛。
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影響我國產業結構。
三、大陸環境
大陸逐漸走向市場經濟,形成新興華文市場,但對出版印刷仍有限制。
印刷原物料、勞工、土地來源充沛,惟電力及水力不夠穩定。
法律欠周延,融資不易。
肆、面臨問題
一、市場方面
生產成本高,競爭力衰退。
國際市場面臨新興國家的競爭。
環保壓力日重。
紙張關稅不合理。
工時縮短,薪資升高。
電子媒體發展,衝擊印刷產業。
二、技術方面
關鍵技術研發能力不足。
製程設備軟硬體更新快速,人才培育適應困難。
各類技術人員不足,新技術引進困難。
伍、競爭力分析
發 展 利 基 分 析
優勢(S)
我國教育及文化水準日益提高,有助於印刷傳播市場之發展。
包裝產品種類多元化,有助提升相關產品附加價值。
先進設備之密度與技術人力與鄰近國家地區(日本、香港)相較毫不遜色。
印刷品運用廣泛,與其它產業關連性極高,容易配合發展。
弱勢(W)
業者研發能力不足。
印刷產品以內銷為主,同業削價競爭。
缺乏國貿及經營管理人才。
紙張關稅結構不合理,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市場資訊不足,缺乏量化而可靠的資料。
機會(O)
政府支持研究發展與技術升級輔導。
已設立專責研究單位,建立印刷產業研發基礎。
進入WTO使機材關稅合理化,促使競爭力提升。
亞太媒體中心之發展,有助於印刷傳播產業之成長。
業者積極引進先進設備及技術具備開拓國際市場之能力。
威脅(T)
機材依賴進口,易造成技術及零組件供應不及。
北中南印刷專業區土地取得不易。
電子資訊產業之成長帶動電子出版之發展,影響傳統紙張印刷市場。
大陸東南亞新興國家印刷業迅速發展,造成國際競爭壓力。
環保問題漸受重視,增加產業投資成本。
陸、發展目標
年度 1997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備註
1.廠商家數(家) 2,613 2,773 3,062 3,123 每年成長比例以2%計算
2.從業人員(仟人) 59 64 72 74 每年成長比例以2.5%計算
3.產值(新台幣億元) 729 868 1,161 1,231 1997至2000年每年成長比例以4.5%計算,2000至2006年每年以6%計算
4.進口值(新台幣億元) 65 75 96 100 每年成長比例以5%計算
5.出口值(新台幣億元) 43 57 92 101 每年成長比例以10%計算
1997年數據來源如下:
工業統計調查報告(廠商家數,從業人員)
行政院主計處(產值)
財政部關稅總局進出口統計月報(進出口值)
柒、發展政策
一、發展印刷工業加強拓展外銷
二、加速印刷工業技術升級
三、降低印刷工業生產製程所造成之污染
捌、發展策略
一、推動印刷分工體系
二、強化專業資訊體系
三、發展關鍵性印刷技術
四、規劃人力資源,培育印刷專業人才
五、推動印刷工業技術推廣與輔導
玖、輔導措施
一、推動印刷分工體系
鼓勵印刷業建立策略聯盟,形成競爭優勢。
推動建立外銷拓展小組,拓展海外市場。
推動建立國際性印刷研究機構合作。
二、強化專業資訊體系
建立印刷產業系統資料庫及進出口資料。
建立國內外印刷技術、市場、產業資訊。
推動建立駐外單位蒐集當地印刷資訊及市場機會之商情系統,協助業者拓展外銷。
三、發展關鍵性印刷技術
運用學術研究單位進行關鍵技術評估及開發高附加價值技術與產品。
運用「科技專案計劃」開發關鍵性技術轉移民間單位。
加強與國內外各相關研發機構的技術交流合作。
推動印刷標準化並建立印刷檢測及驗證技術。
四、規劃人力資源,培育印刷專業人才
運用「印刷工業人才培訓計劃」培育人才。
運用「印刷技術士技能檢定計劃」落實印刷證照制度。
逐年建立課程講義、叢書及函授視聽教學資料庫,並出版課程教材。
運用「中日科技交流計劃」引進印刷新科技設備操作技術與訓練人才。
五、推動印刷工業技術推廣與輔導
1.運用「協助國內傳統工業技術升級計劃」以促進產業技術升級,提昇印刷生產技術。
運用「印刷工業技術推廣與輔導計劃」協助業界開發技術整合及新產品研發。
運用「全面提高產品品質計劃」協助業界整合,提昇品質及拓展國際競爭能力。
運用「全面提昇產品設計能力計劃」加強業界印刷產品設計能力,以拓展市場。
運用「生產自動化技術輔導計劃」輔導及鼓勵業者生產自動化。
運用「永續產業發展與推廣計劃」輔導業界推行ISO 9000、ISO 14000國際認證制度及清潔生產系統。
運用「提昇製造業合作競爭力推動計劃」推動中心衛星工廠制度,建立印刷工業上、中、下游分工合作生產體系。
運用「工業減廢技術擴散及資訊服務中心計劃」落實印刷工業減廢及污染防治輔導。
加強印刷工業安全衛生,成立技術服務團輔導印刷產業。
拾、附件
印刷工業歷年產值分析
資料來源:工業生產統計月報
印刷工業歷年主要產品產銷存量值分析
資料來源:工業生產統計月報
輔導措施分工表
發展策略項目 輔導措施內容 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一、推動印刷分工體系 鼓勵印刷業建立策略聯盟,形成競爭優勢。
推動建立外銷拓展小組,拓展海外市場。
推動建立國際性印刷研究機構合作。
研究機構
印刷公會 工業局
中小企業處
投資業務處
國貿局
外貿協會
二、強化專業資訊體系 建立印刷產業系統資料庫及進出口資料。
建立國內外印刷技術、市場、產業資訊。
推動建立駐外單位蒐集當地印刷資訊及市場機會之商情系統,協助業者拓展外銷。
研究機構
學術單位
印刷公會 工業局
國貿局
技術處
海關
三、發展關鍵性印刷技術 運用學術研究單位,進行關鍵技術評估及開發高附加價值技術與產品。
運用「科技專案計劃」開發關鍵性技術轉移民間單位。
加強與國內外各相關研發機構的技術交流合作。
推動印刷標準化並建立印刷檢測及驗證技術。
研究機構
學術單位
印刷公會 工業局
技術處
中央標準局
四、規劃人力資源,培育印刷專業人才 運用「印刷工業人才培訓計劃」培育人才。
運用「印刷技術士技能檢定計劃」落實印刷證照制度。
逐年建立課程講義、叢書及函授視聽教學資料庫,並出版課程教材。
運用「中日科技交流計劃」引進印刷新科技設備操作技術與訓練人才。
工業局
職訓局
亞太科技協會
印研中心 研究機構
學術單位
印刷公會
五、推動印刷工業技術推廣與輔導 運用「協助國內傳統工業技術升級計劃」以促進產業技術升級,提昇印刷生產技術。
運用「印刷工業技術推廣與輔導計劃」協助業界開發技術整合及新產品研發。
運用「全面提高產品品質計劃」協助業界整合,提昇品質及拓展國際競爭能力。
運用「全面提昇產品設計能力計劃」加強業界印刷產品設計能力,以拓展市場。
運用「生產自動化技術輔導計劃」輔導及鼓勵業者生產自動化。
運用「永續產業發展與推廣計劃」輔導業界推行ISO 9000、ISO 14000國際認證制度及清潔生產系統。
運用「提昇製造業合作競爭力推動計劃」推動中心衛星工廠制度,建立印刷工業上、中、下游分工合作生產體系。
運用「工業減廢技術擴散及資訊服務中心計劃」落實印刷工業減廢及污染防治輔導。
加強印刷工業安全衛生,成立技術服務團輔導印刷產業。
工業局 印研中心
資料來源:經濟部
版面構成:印研中心 資訊組
註:本頁內容與原著如有差異,以原著為準。